1999年1月10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方正县伊汉通乡吉兴村东,炮台山北麓。始建于1963年,原为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埋葬着日本投降后死在中国的5000多名日本开拓团民的尸骨,后逐渐扩建并由炮台山迁址到此后更名为中日友好园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为了配合武装侵略,以达到长期占领中国东北地区的目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日本政府每年招募大批老人、妇女和儿童组成开拓团,派往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所谓的“开拓”。据统计,从1932年到1945年,日本共向中国东北地区派遣开拓团900多个,移民22万人。这些开拓团主要被派往抗日武装活动地区,中苏边境地区和产业、交通、城市防卫的重要地区,尤以三江、牡丹江地区最为密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居住在桦南、桦川、汤原、林口、依兰等县的开拓团民一起结伴,取道方正县回国。当他们集结在方正县伊汉通乡开拓团本部(现伊汉通乡吉兴村和兴农合作社(现方正县第一中学一带时,已是深秋时节,由于一连40多天的阴雨,道路泥泞难行,被困在方正县城东一带。到第二年春季,约有4000多人死于严寒、饥饿和疾病。
1946年3月,方正县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组织人民在野地里收拾起开拓团民的尸体,运往炮台山东侧火化,然后就地埋葬。
196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政府拨款1万元在现在的吉兴水库东侧修公墓一座,将开拓团民遗骨迁葬至此。墓为圆形、拱顶、水泥质地,并立有大理石碑一通,上书“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
1973年因伊汉通乡修建吉兴水库,恐淹及墓地,省政府又拨款5万元将公墓迁至炮台山北麓现在位置。墓圹为圆形、拱顶、水泥质地,直径3.8米,高1.5米。3.3米高的花岗岩石碑面北而立,上书“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墓内合葬着近5000具开拓团民的遗骨。
在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东侧,并列着一座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建于1984年10月。其形状、构造、规模都与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基本相同。墓内合葬着530余具原鸡西麻山地区开拓团民的遗骨。
1985年,省政府又拨款5万元为公墓分别修建了接待室和公厕,设立了铁围栏,并在公墓周围栽植了数千株落叶松树,修筑了通往公墓的道路,改善了公墓周边环境,使这一带风光秀美,景色宜人。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到方正访问,祭扫日本人公墓。1994年经县政府批准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更名为中日友好园林。园林内修建了陈列馆。纪念馆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为日本风格建筑,用来陈列日中和平友好纪念品和介绍方正县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历史。
中国养父母公墓位于园林南端的日本人公墓西侧。建于1995年7月,是由1974年回日本国定居的日本遗孤捐资为那些当年救助抚养日本遗孤的养父母们修建的。其形状、结构、规模都与日本人公墓相同,面北而立的花岗岩石碑上书“中国养父母公墓”,正门两侧书写着“养育之恩,永世不忘”八个醒目大字。
进人园林正门,日中和平友好纪念物迎门而立,是由日本国长野县日中友好协会和长野县开拓自兴会共同捐资于1995年6月兴建,同年8月竣工。纪念物呈球状,直径1米,汉白玉大理石质地,底座长1.3米,高1.2米,球体正面有长野县知事题写的“和平友好”四个大字。
中日友情植树纪念物建在日中和平友好纪念物偏后位置,是由日本国秋田县遗族联合会会长倡议并组织捐款修建的,1997年7月12日落成。纪念物为大理石材贴面、钢筋、水泥混合结构,碑上书写的“中日友情”四个大字,告诫后人牢记历史,珍重两国人民结下的深厚情意。
长城亭、富士亭位于园林西侧,1996年落成,仿古建筑风格,四周果树环绕,环境优雅。亭内放置了用汉白玉大理石制作的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使日本人民饱受其苦。开拓团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而广大开拓团民却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园林内的日本人公墓就是铁的证据。今天,我们希望日本当局能够正视这段历史,增进和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愿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以告慰九泉下的冤魂。现“中日友好园林”免费供游人凭吊、游览。